E-test法多黏菌素藥敏條用于臨床腸桿菌科體外藥敏檢測(二)
2.3不一致結果分析
兩種方法MIC值超過|±1|個稀釋倍數的36株,測定MIC值見表3所示,相關性分析:P=0.012<0.05,說明藥敏條檢測結果與微量稀釋法檢測結果具有顯著的線性相關。配對檢驗結果中的P>0.05,說明兩者結果差異不明顯。
表2兩種方法所測MIC值EA結果
2.4不同類間分析
針對887株腸桿菌科細菌按照不同種屬分類,計算其EA一致性,埃希菌屬的EA為95.77%(317/331),克雷伯菌屬的EA為96.14%(199/207),沙門菌屬的EA為97.09%(100/103),志賀菌屬的EA為96.43%(108/112),其他屬腸桿菌的EA為94.03%(126/134),并對這5種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見表4所示。
3討論
目前,體外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技術主要包括紙片擴散法、微量肉湯稀釋法、商品化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如Vitek-Compact,BD Phoenix)和E-test法等。其中,紙片擴散法操作簡單、對實驗室要求較低,且花費較低,適合臨床實驗室尤其是基層醫院使用。微量肉湯稀釋法是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推薦的參考方法,但該方法操作繁瑣,暫無全自動系統出現,并且板卡抗菌劑種類固定,影響臨床推廣使用。商品化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使用方便,但價格較昂貴且需要特殊儀器設備、抗菌藥物選擇相對固定、測定濃度范圍較窄,故在常規應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E-test法則綜合了MIC法與紙片擴散法的優點,操作簡單、可得到具體的MIC值、測定濃度范圍寬、可選擇的藥物較多等,近些年來逐漸受到了實驗室的認可。然而多黏菌素在瓊脂中不易擴散導致該方法可靠性降低,2018版CLSI M100-S28中針對黏菌素(多黏菌素B)藥敏體外檢測新增備注說明,針對銅綠假單胞菌和不動桿菌建議采用的微量肉湯稀釋法,刪除紙片擴散法和E-test法折點范圍,備注說明,不建議采用紙片擴散法和E-test法藥敏條。本研究參考指南,采用ATCC標準株進行平行體外藥敏試驗,ATCC菌株確保檢測的可溯源性,質控菌株檢測結果均一致,即E符合率為100%,說明了試驗結果的有效性。
表3超過|±1|個稀釋倍數36株臨床菌株檢測MIC值
表4腸桿菌科不同屬檢測EA一致性分析
本研究對887株腸桿菌科細菌,分別采用微量肉湯稀釋法、E-test法進行體外藥敏試驗,測定抗菌藥物的MIC,并統計分析兩種方法檢測MIC的一致性。共計887株腸桿菌的比對中,有45株菌的MIC值超出了|±1|個稀釋倍數,經復測確認,有36株菌測定結果仍然不符合,即糾正后的EA%為95.94%(851/887)。統計學χ2方檢驗,采用P>0.05,二者無顯著性差異,針對復測后36株菌株的一致性超過±1個稀釋倍數,推測可能是方法學或菌株的差異所致,也可能與藥敏檢測所用MH培養基的pH值、組分差異有關。針對887株腸桿菌科細菌按照不同種屬分成5類進行分析,EA值最高的為沙門菌屬的97.09%(100/103),EA最低的為其他屬腸桿菌的94.03%(126/134),并對這5種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P=0.801>0.05,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標準中對藥敏檢測試劑性能評價要求與微量肉湯稀釋法比對大于90%,該研究中比對一致性均高于94%,說明腸桿菌科細菌使用E-test法藥敏條試劑是性能滿足預期要求。針對36株臨床菌檢測MIC值,相關性分析:P=0.012<0.05,說明藥敏條檢測結果與微量稀釋法檢測結果具有顯著的線性相關,配對檢驗結果中的P>0.05,說明兩者結果差異不明顯。
體外藥敏試驗是臨床選擇抗菌藥物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準確的藥敏試驗對臨床極為重要。目前全世界關于多黏菌素的E-test法耐藥值折點問題仍無統一認識,而多黏菌素將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治療。在本研究中,多黏菌素B藥敏條用于腸桿菌科檢測時,E-test法和微量稀釋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說明E-test法多黏菌素藥敏條可用于臨床腸桿菌科體外藥敏檢測。
相關新聞推薦
3、?松針精油對梭狀芽孢桿菌、酵母菌、串珠鐮刀菌生長曲線的影響